周恩来与荆江分洪工程

       (陈义华)荆江是长江中游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的一段河流,全长337公里。江水从上游峡谷奔腾而来,润泽了广袤的江汉平原,造就了两岸的鱼米之乡。但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宣泄不畅,加之上游洪水又常与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及清江、沮漳河相遇,荆江汛期洪水位常高出堤外地面10多米,历史上不乏溃口事件,洪水北淹江汉平原,南没洞庭湖滨湖地区,流域地区人民饱受水患之苦,甚至影响长江下游人民安危,阻隔东西航道和南北交通,所以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两岸多为平原沃野,是重要的粮棉基地,耕地数量在2300万亩左右,一旦荆江大堤溃决,两岸15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江汉平原将变成汪洋泽国。
       新中国成立伊始,根治水患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长江因历史水患频繁,其治理就被列为新中国治水事业的重点项目。在对长江的治理规划中,又以荆江河段的治理为首要任务。
      1950年8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代表会议上说,“在国家建设计划中……我们要首先做好几件工作,第一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治理好。”为兼顾湖南、湖北和“两湖”平原的利益,中央提出“湘鄂并重、江湖两利”的荆江治水方针,这是荆江治水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10月1日,国庆典礼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专门听取邓子恢、薄一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汇报,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汇报了荆江分洪的初步意见。周总理接过毛主席递过来的《荆江分洪初步意见》后进行了认真阅看,认为在长江上游尚未建立大型水库,长江防汛抗洪的唯一办法是加固荆江大堤,建立荆江分洪区,原则同意了《荆江分洪初步意见》。同年冬,周恩来给邓子恢写信,指出搞荆江分洪工程不能搞本位主义。他请邓子恢召集中南局会议征求意见,并向湖北张难先、湖南程潜等做说服工作。
      1951年1月12日,在政务院第67次会议上,周总理听取水利部部长关于1950年水利工作总结和1951年水利工作方针和任务的汇报后指出,长江的沙市工程,即荆江分洪工程,在必要时,就要用大力修治,否则,一旦决口,就会成为第二个淮河。会议决定,长江近几年的治理应以荆江防洪工程为重点,推进荆江分洪工程准备工作。8月,长江委编制出《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确定“利用太平口虎渡河以东,长江南岸大堤以西,安乡河以北地区为荆江分洪区,在与荆江洲滩民垸配合运用和发挥荆江大堤的积极防洪作用下,拟定分洪区效能可以应对1931年大洪水再度来临时,不致发生灾害”。当年冬天,长江委在修堤费里挤了点钱,把分洪区原先群众修的老堤戴了个帽帽,加了个埂埂,湖南从当地利益考虑向中央告了状。常德专署专员柴保中通过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上书毛泽东,历陈其忧。黄克诚也说,荆江分洪工程做得不好,湖南出了力,就等于自己淹自己。邓子恢亦言,荆江分洪之后,如果南堤南闸修得不牢固,会使湘北滨湖地区遭水灾,因此,湖南同志的顾虑是合理的,应该的。中央对湖南常德反映的问题非常重视,周总理接到毛主席转来的信访件后,指示水利部安排湖南、湖北、中南局水利部和长江委有关人员来京召开荆江分洪工程会议,以解决问题。出席会议的有:中南水利部副部长潘正道、规划处长王恢先,长江委主任林一山、副总工程师何之泰,湖南省农业厅长徐觉非、湖南省水利局长孟信甫、常德专署专员柴保中,另有技术人员4人,会议开了3天(1952年2月17日至19日)。会上,湖北、湖南对荆江分洪工程完成后,既能保障荆江大堤安全,也能减轻对洞庭湖的威胁,意见是一致的。但湖南与会人员对如何避免分洪区对湖南的威胁,仍心存顾虑。2月20日,周总理亲自召集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张含英、技术委员会主任须凯等以及两湖到京人员开了一个会。周总理反复询明各种情况后,先表扬常德专署、湖南水利局写信给毛主席,关心滨湖群众利益。紧接着转过来说:“荆江分洪工程是毛主席批的,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开工?”并严肃批评:“毛主席批的工程,中南局、湖北省委、水利部、长委会都置之脑后,不负责任。”会议决定:荆江分洪工程马上动工,一定要在当年汛期前竣工。
       1952年2月23日夜,周恩来向毛泽东和中央写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会议情况的报告。他指出:“如遇洪水,进行无准备的分洪,必致危及洞庭沿湖居民,如肯定不分洪则在荆江大堤濒于溃决的威胁下,仍存在着不得已而分洪的可能和危险。这就是两省利害所在的焦点。”他说:“经反复研究并询明各种情况,得知中南对于这样大事于中央决定后只在政治报告会上做了一次传达,并未作任何切实的布置,亦未召集两省有关人员及负责同志开会商讨,便轻易地交给长江水利委员会去进行,同时两省负责同志对此事也未引起应有的注意,群众中除移民的部分外更不知道这件事。”对此,周恩来提出了具体处理办法,并主持起草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初稿。他说:“这一决定是我当场征求了各方有关同志并在会后又征求了养病中的袁任远的同意做出的,现送上请审阅,拟将此决定草案再电询子恢、先念、克诚等同志意见后再以正式文件下达”。2月25日,毛泽东审阅周恩来的报告并批示:“周总理:(一)同意你的意见及政务院决定;(二)请将你这封信抄寄邓子恢同志。”
       2月底,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一道去武汉,然后又亲往荆江分洪地区视察,调查掌握具体情况。李葆华去武汉后,周恩来不断与李进行电话联系。在李葆华汇报情况的基础上,周恩来对原来起草的《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初稿进行了部分修改。另一方面加紧进行物资、人力的准备工作。3月7日,周恩来在给邓子恢的电报中说:“抢修南岸蓄洪区堤及两个闸所需器材,除中南可自行解决者外,尚缺何项物资须由中央调拨,望即作出详细计划,径电中财委请拨。如人力及其他尚有困难,亦请电告。”
       3月21日,周总理主持召开了政务院第129次政务会议,通过《政务院关于1952年水利工作的决定》,要求:“长江中游继续加强荆江大堤,以保证堤身的安全,并于汛前保证完成荆江分洪工程中围堤及泄洪闸与节制闸”。3月29日,周恩来写信给毛泽东并刘少奇、朱德、陈云:“送上一九五二年水利工作决定及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两个文件,请审阅批准,以便公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经李葆华与顾问布可夫去武汉开会后,又亲往沙市分洪地区视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害。工程本身关键在两个闸(节制闸与进洪闸),据布可夫设计,六月中旬可以完成。中南决定努力保证完成。我经过与李葆华电话商酌并转商得邓子恢同志同意,同时又与傅作义面商,决定分洪工程规定修改如现稿。这样可以完全解除湖南方面的顾虑,因工程不完成决不分洪,完成后是否分洪,还要看洪水情况并须得政务院批准。至北岸分洪的根治办法及程颂公(程潜)所提意见,当继续研究。”毛主席收到信后,作了重要指示,要求用打仗的办法完成任务。
       3月31日,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正式发布,明确指出:“为保障两湖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迫需要的措施。”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参加建设工程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21兵团的6个师和12个独立团共10万人,湖北和湖南两省工人4万人,农民16万人。5月24日,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派水利部长傅作义到工地慰问,授予绣有毛泽东亲笔题词的锦旗外,另外带来了周总理泼墨书写的“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的锦旗。同月以张难先为团长的中南军政委员会慰问团到工地慰问。6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视察荆江分洪区工地。同时,在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各国代表也前来参观。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也来到工地慰问并赠送了锦旗。
      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完工,仅用了75天,比预定计划提前了15天。6月2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军区电贺荆江分洪工程顺利竣工。6月25日,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发布《公告》,向全世界宣布“荆江分洪工程胜利建成!”
       为纪念共和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的建成,分别在公安县黄山脚下修建了两座六角纪念亭,在公安县城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在荆江南岸公安县太平口与北岸荆江大堤上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碑上镌刻了毛泽东、周恩来题词,邓子恢七言韵语以及李先念、唐天际合写的碑文,碑两侧分立六角攒尖亭,亭内石碑上铭刻了928名工程模范的英名。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1954年成功运用三次,1998年处于准备运用状态近一个月时间,为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武汉三镇和京广大动脉的安全,夺取长江防洪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1月13日 00:00
浏览量:0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