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 学思细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有感
以案为鉴 学思细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有感
局办公室 夏路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在于反对‘四风’”……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荆管系统有序开展,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具体内容、中央八项规定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区别、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核等应知应会内容,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已经基本熟悉掌握了。下面,我想从几个热门事件和典型案例入手,来谈一谈个人的思考与体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天价耳环事件”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现实意义与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内在联系
近日,17岁新生代演员黄杨钿甜在社交平台晒出成人礼照片,佩戴的耳环被网友扒出价格疑似高达230万元。这本是一场普通的青春纪念,却因耳环的“天价”标签迅速发酵,演变为一场关于“公务员家庭收入合法性”的全民讨论。争议的焦点直指黄杨钿甜的家庭背景。其父杨伟被曝曾于2015—2017年任职四川雅安市经合外事局公务员,负责招投标工作,后于2017年辞职经商;母亲则长期佩戴梵克雅宝、卡地亚等奢侈品。网友质疑:“公务员家庭如何支撑如此高消费?是否存在利用公职谋私?”
针对此舆论事件,雅安市迅速对杨某涉雅的有关情况进行核查。5月22日,官方通报核查进展,杨某涉嫌其他违法违规问题,监察机关已立案调查,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该事件所引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表面是对特定人物消费行为的审视,其深层折射的却是社会公众对公职人员、公众人物乃至特定群体作风形象的高度敏感与严格要求。此类舆情的迅速传播恰恰为我们深刻领会新时代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提供了鲜活注脚。它警示我们,作风问题无小事,任何脱离群众、违背艰苦奋斗精神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都可能成为侵蚀党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导火索。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尤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人举起手机就是传播媒介的时代,任何“四风”问题都无所遁形,其负面影响会被迅速放大。
因此,锲而不舍地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贯彻,绝非老生常谈,而是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执政根基的永恒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持续整治“四风”特别是隐形变异的新问题,不断加固作风建设堤坝。
更进一步,此类涉及公职人员的负面舆情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生动诠释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实践伟力与内在统一。
一方面,“人民监督”这一答案的力量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公众对事件的关注、质疑和讨论,本质上是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一种形式,是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网络空间的生动实践。这种强大的社会监督压力,构成了对权力运行、对社会风气的重要外部约束,倒逼相关主体必须更加审慎自律,回应公众关切。
另一方面,党的自我革命这一答案在此得以彰显:正是通过中央八项规定这样刀刃向内的革命性举措,以及由此延伸的常态化纪律教育、警示教育,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纪律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其抵制奢靡享乐诱惑的“免疫力”。事件本身即一次深刻的现场教学,促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反躬自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类似风险点,体现了我们党主动发现问题、勇于修正错误的自我净化能力。
这也深刻表明,唯有将“人民监督”与“党的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督合力,才能有效防范化解作风腐化风险,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从而真正实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宏伟目标。
二、从“公职人员饮酒致死事件”正确认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对基层公职人员的严管与厚爱
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3月22日中午,信阳市罗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献林组织有10名政法干部参与的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其中1人饮酒后于当日下午死亡。随着近段时间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该事件,领导干部违规吃喝这一作风顽疾再次置于舆论的聚光灯下,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可以说,此次事件再一次以血的代价敲响了警钟。为什么说是再一次,因为早在2022年12月,青海省发生了一起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违规吃喝事件。在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青海省举办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期间,有6名干部在省委党校学员宿舍聚餐饮酒,并导致其中一人酒后死亡。这样的典型案例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质提供了沉痛的镜鉴。
作为基层公职人员,要正确认识到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对大家不必要的“束缚”或“苛责”,而是组织对我们最深切、最负责任的“培养”与“爱护”。
八项规定出台13年,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时,都会听取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情况汇报,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可以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真的拯救了一批干部。许多干部经过多年洗礼与熏陶,发现自己是规定的受益者。过去有很多党员干部因频繁参加饭局酒局,吃出“三高”、喝出脂肪肝,更有甚者沾染上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伤了身体更丧了心智,干部没了干部的样子。如今少了觥筹交错,远离了庸懒散奢,消弭了请托跑送,党员干部从不正之风中走出来,把时间和精力回归到抓改革、促发展、保民生上,人清清爽爽,干事也活力满满,这正是我们党抓作风建设的目的所在。
严管,体现在对纪律红线的毫不动摇,通过刚性约束为干部划出清晰的行为边界,防止任何形式的“四风”问题侵蚀队伍,避免个人因小节失守而滑向深渊,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论是青海事件还是罗山事件,正是这一保护机制失效后的惨痛教训,没有铁纪的“紧箍咒”,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生死劫”。
而厚爱,则蕴含于这严管之中。组织通过及时纠偏、惩前毖后,不仅是对犯错者的挽救,更是对绝大多数遵规守纪者的公平守护,为其营造了风清气正、安全健康的干事环境,保障了其政治生命和职业生涯的平稳发展。因此,每一位基层公职人员都应从此类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认识到组织的严管是最大的保护,纪律的约束是最坚实的屏障,从而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三、从“身边风腐典型案例”明确作为青年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应该如何自立、自洽、自怡
全面从严治党既以严明纪律为青年干部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同时亦在无形中铺设着一条通向澄澈境界的康庄大道。我认为作为年轻干部,于这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既要直面纪律规矩的约束,更需深谙“自立、自洽、自怡”三境,方能在严格要求的磨砺中淬火成钢。
如何实现自立?风腐交织问题的产生往往始于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丢了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从学习的典型案例中,能更深刻体会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意义与价值。如某某将“做官发财”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扭曲的价值观使其在以权谋私道路上不择手段,最终成为“小官巨贪”反面典型,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当以此为戒,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只有摒弃功利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踏实做事,才能抵御权力诱惑,在坚守初心中行稳致远。
如何实现自洽?青年干部要正确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避免因失衡走向堕落。在典型案例中,一些党员干部因盲目攀比、心态扭曲,逐渐丧失原则。如某某因羡慕他人的高消费生活,试图通过贪腐行为来弥补心理落差,满足自己或家庭超出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甚至临近退休还有“最后捞一把”的心理,最终身陷囹圄,得不偿失。青年干部要学会接纳自我,不盲目与他人攀比物质享受,而是将精力放在实现个人理想信念上。同时在工作与生活中都难免遭遇挫折,需以积极心态看待,将困难视为成长契机,主动调节情绪,避免消极内耗,在坚守原则中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如何实现自怡?青年干部需以脱离低级趣味为前提,以阳光心态为内核,以健康兴趣爱好为载体。面对物欲诱惑,要坚决摒弃沉迷酒局、赌博等不良嗜好,警惕被享乐主义侵蚀。同时,培养阅读经典、参与体育运动、学习艺术创作等高雅爱好,既能涵养心性、舒缓压力,又能在专注中沉淀自我,在追求高尚志趣的过程中,既能收获精神愉悦,也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真正实现内心丰盈。反观那些风腐交织的案例,干部们在贪腐中迷失自我,看似获得一时的享受,实则失去了内心的安宁与人身的自由。
青年干部做到自立自洽自怡,既是自我保护的“盾牌”,也是干事创业的“引擎”。以风腐交织案例为镜,时刻警醒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成为党和人民可信赖、能依赖的合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