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大人民的利益——盛世荆江七十年

作者:资产所  刘宏


        江河是流动的竹简,穿越时间和大地。

        漫长的时光中,来自唐古拉山脉的冰山雪水,一路劈高山、淌草地、穿峡谷,漫浸、冲刷成水波浩淼的云梦泽,孕育出源远流长的荆楚文明。但千百年来,受地质地形影响,“九曲回肠”的荆江洪灾频发,两岸田庐尽湮、江面浮尸逐浪的灾难史被固封在岁月的长河。

        1952年,为消弭荆江水患,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的安全,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在荆江南岸的公安县境内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至此,一段崭新而伟大的治水史诗便成为荆江的主旋律。


决战“不可能”,75天创奇迹

        新中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在那个刚刚实现自行车国产化、全国人民正倾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年代,靠中国人自己的双手建一座世界级水利工程被普遍认为——不可能。

        1952年3月,开工即决战!

        南线大堤的工地上,10万军民苦战黄天湖。他们不惧棱角刺身,不畏淤泥烂臭,以九天八夜排淤59000多立方米的效率创造了“腰斩黄天湖”的奇迹!“横断虎渡河”战役中,时任松滋县长的饶民太大喊一声“要死我先死,跟我来!”旋即跳上运石船与风浪展开殊死搏斗,凶暴的虎渡河被扼住了喉咙;为提高碎石效率,特等劳模辛志英反复试验,创造出团队作战的“鹞子翻身”法,单人工效提高近70倍;面对非常规任务,长江委的工程技术员们首创设计、备料、施工同步走的非常规战术,20天就完成了节制闸的工程设计……

        勇毅智慧的建设者们与极限赛跑,施工工艺不断创新,建设工效成倍提高,最终以75天工期建成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主体工程。其罕见的高速度、超大的工程规模、突破性的自主设计、精良的工程质量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毛泽东为工程亲笔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周恩来挥笔写下:“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工程建设的同时,分洪区移民工作同步展开。沉浸在翻身得解放、建设新家园巨大热情中的22万分洪区群众二话不说,拆掉茅草房,留下一间生产棚,就搬进了建设中的21个安全区。鸡犬相闻的茅草街上,他们重新搭草棚、架炉灶,开始了每天往返十多里、生产生活双城居的生活。“建设新中国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把良田变成蓄水库才能保武汉。武汉是大事!”这是分洪区一位老人的心里话,也是分洪区人民朴素的愿景。对于他们来说,几亩良田是家,分洪区才是护江河无恙的国之重器!


鏖战大洪水,众志成城筑“长堤”

        1954年,长江中下游连下暴雨,荆江河段出现百年罕见大水,荆江大堤险情频发!刚建成两年的荆江分洪区三次开闸分洪,汹涌的洪水狂卷直下,所到之处庄稼被淹、草屋轰然散架……狂啸的风浪中,承接洪水重压的安全区犹如滚滚黄汤中的救生圈,圈内20余万群众的安全岌岌可危!

        由于交通受阻、援助受限,闸口安全区内的民居被渍水淹至门框,居民们只得拆下房梁,搬上荒芜的高地,就着包谷煮大米,拆下夹壁当柴烧。因暴雨不断,区内水位高涨,抢险用土已无处可取,大家便拆下家里的门板送上围堤挡风浪;堤身出险了,全街的布匹都集中起来缝布袋,装上大米和豌豆去堵漏洞、抢生机……堤身单薄的围堤保住了,而荆江水位因分洪区运用累计下降0.96米。江汉平原保住了!大武汉保住了!荆江分洪区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1998年,长江遭遇全流域组合型大洪水,荆江先后历经8次洪峰,峰高、峰量、峰速、峰次均为历史罕见,沙市、监利、螺山站最高水位超有水位记录以来的最高值。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视察指导荆江抗洪,甚至坐镇指挥荆江分洪区的运用准备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市前指迅速决策,社会各界闻令而动。

        8月6日,湖北省防指下达荆江分洪区运用准备令,地处分洪区的科学试验站、种子公司、优棉公司等企业仓促搬迁,分洪区群众再一次扶老携幼、抛家弃舍,创下16小时完成33.5万人世纪大迁移的壮举!为战胜,98洪水提振了信心。

        与此同时,15万分洪区干群和1万余名指战官兵慷慨赴险,在滔滔洪水中携手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堤”;松滋、荆州、沙市、江陵、石首等五县(市)区在自身繁重的抗洪压力下,仍然紧急抽调1.9万民工增援防守208公里分洪区围堤,并精心安置8万多名转移群众;宜昌、荆门等地的来援干警迅速进入主要干道、转移码头维持交通秩序……

        洪水面前无你我,舍生忘死和衷济。七十年来,荆江之畔的分洪大战、转移大战、抗洪大战都取得了最终胜利,而一次次洪水狙击战中凝聚起来的党政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的精神则成了荆江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奋战“保丰收”,自强不息砥砺行

        洪水的反复洗礼中,压不垮、击不退的分洪区人民总能迅速抖落身上的风雨,重建家园,生生不息。

        1954年,进洪闸冲口下的埠河镇太平村大片农田被冲积而来的河沙掩埋。水退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乡亲们互帮互助,在厚厚的沙土上种起了花生,在淤泥里播谷芽,去田里捕鱼,做手工,当搬运……自给自足的生活令他们特别开心。三十多年后,风沙殆尽,泥色再现,他们又在政府引导下,和乡亲们一起引进并发展壮大葡萄产业,打造出湖北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葡萄生产县。

        七十年来,虽然荆江分洪区的分洪直接损失和转移损失补偿甚微,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受限,但在“分洪时保安全,平时保农业丰收、保经济发展”方针下,坚韧不拔的公安人民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守正创新的精神,仍然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产棉先进县、油菜生产先进县、水利先进县等荣誉,摘下江南葡萄第一县、全国小龙虾产业十强县等桂冠,培育出湖北车桥、凯乐科技两家上市公司。

        近二十年来,公安县更是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机遇,厚植农业基础,打造“一区四园”的工业发展格局,形成传统产业与战略新产业协同发力、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县域经济跻身中部地区百强。

        滚滚长江浪淘尽,英雄长留青史名。如今的荆江百舸争渡,碧水东流,荆江分洪进洪闸——北闸也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七十年的风雨激荡、七十年的奉献守望已深深刻入“荆江”这部流动的竹简,它还将见证英雄的荆楚儿女在保江河安澜、人民安康的征程上续写新篇章!

2022年7月18日 00:35
浏览量:0
  • 回到顶部
  • 88888888
  • QQ客服
  • 我要纠错